2022年5月1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颁布实施两周年
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如何?
居民能否正确做到垃圾分类?
为此
记者来到广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
发现不少居民
在家中已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
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90%
两年来,随着居民分类习惯逐步养成、行政监管规范不断完善、垃圾处理产业优化升级, 垃圾分类已从“独角戏”慢慢变成政、企、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垃圾分类“投”出了生活新趋势。
✦
居民参与
✦
家里做好垃圾源头分类
走进小区,发现有些居民楼前设置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垃圾分类桶点。居民郝立春告诉记者,去年小区实行 “撤桶并站”,由之前的11个垃圾桶点位变成4个综合桶站和1个垃圾分类驿站,每天早晚都会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驻桶指导大家现场分类并正确投放垃圾。
▲在垃圾分类指导员引导下投放厨余垃圾
“以前对垃圾分类并不熟悉,家里的垃圾都是混着直接放在一个垃圾袋里,两年前垃圾分类推行,社区组织宣传活动,每天早晚还有指导员守桶教我们垃圾分类知识, 现在我们全家人已经养成在家里就做好分类的习惯,这样再扔到小区垃圾桶时就更方便了。”郝立春一边说一边带记者看家里厨房门边放着的两个垃圾桶,一个用于装厨余垃圾,一个装其他垃圾,阳台还有一个袋子专门放塑料瓶、纸壳箱等可回收物。
▲居民郝立春在厨房设置了两个分类垃圾桶
居民王晓荷家的厨房呈长条型布局,放两个垃圾桶会影响通行,于是她设置了一个其他垃圾桶,在厨房水池子边的墙上悬挂了一个塑料袋用于装厨余垃圾,方便做饭的时候直接把菜叶子、剩菜剩饭、果皮果壳等扔到厨余垃圾袋里。
王晓荷
开始的时候分不清垃圾的类别,家人们便一起在网上查一查,时间长了也就记住了。垃圾桶颜色不同,上面还都有类型标注,分起类来感觉并不难,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
王晓荷说,现在走在小区里经常能看到路面宣传栏上有各种垃圾分类宣传知识,看得多了也就知道了其中的门道。
志愿服务队义务指导
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全民的广泛参与,为了做好居民动员,西便门东里社区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在小区搭台子、发宣传材料,每天在桶前值守检查街坊邻居的垃圾分类情况,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
张美森
我们的团队大概有四五十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每天早晚各一个小时,负责社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
张美森是垃圾分类义务督导员团队的队长,她告诉记者别看他们的志愿者整体年纪较大,但是对于垃圾分类的工作,可一点都不含糊。居民早上上班走得急,经常把垃圾随手放在垃圾桶上, 志愿者看见之后,都会自己动手把垃圾袋解开,一样一样分好类再扔进垃圾桶。
在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成立之初,就有一个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 缺少工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志愿者石天成制作的多功能钩子,帮了大忙。“垃圾分类开展初期,很多居民只知道将厨余垃圾倒在垃圾桶里,却总是忘记将垃圾袋单独拎出来。”石天成说,为了将垃圾袋捡出来,志愿者们不得不费力地搬着垃圾桶,徒手把垃圾袋捡出来,“特别不卫生,有时候还会把衣服弄脏。”
石天成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他用铁棍自制了一把钩子。钩子制作完成后,石天成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有的居民扔厨余垃圾的时候,系的扣都是死扣,勾上来之后解开也要费好些功夫。”随后,石天成又找来了刀片,固定在了钩子上面。“这样先用刀片把垃圾袋划开,再勾上来,就方便不少,再也不会弄脏手和衣服了。”石天成说。
王红军和刘庆朋是夫妻,王红军今年75岁,而她的老伴也已经78岁了。“我家里没有小孩,不用愁做饭的事,儿女也都不用为我俩操心。”得知社区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王红军和老伴便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西便门东里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队长张美森告诉记者,一周七天的值守工作,王红军老两口的班通常是排得最满的,“早上说是七点集合,永远都是提前到岗,从来都不迟到。”
▲分类投放后可进行电子积分
一些年纪大的志愿者腿脚不好,有风湿病,站时间长了腿疼的厉害,冬天天气冷更是熬人。今年,广内街道聘请第三方进行桶前指导,每天早晚一小时有专人到各点位进行引导,并进行分类“积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强了。
平房区定点定投
“垃圾不落地”
不同于楼房小区,平房区胡同空间小,摆放垃圾桶不仅占道,也影响环境美观。
在推行胡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广内街道因地制宜,联合街巷物业,在“精”上下功夫,推出了“广内版”的胡同垃圾分类工作法—— “三集中”新模式,即撤除垃圾桶,集中时间投放、集中地点精拣、集中收集清运。
为了实现垃圾不落地,街道将东片平房区分为14个收运网格,通过 “定时+巡回”的模式,让老百姓家里的垃圾能及时运走。每天早上 7-9点、中午 12-13点和晚 18-20点是垃圾投放的高峰时间,街巷物业会逐门逐户清运。
如果有不便投放的居民,可将垃圾袋放置在院门口指定位置,每个网格会安排人在负责区域内不间断巡视收运,即“巡回”。有了这样的收运保障,垃圾真正实现了“不落地”。对于居民平日里攒的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物,街巷物业会每周进行一次回收。
为引导和鼓励居民正确分类投放, 街道在平房区胡同开展了“升级版”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相较以往,升级版的积分兑换更加简便易操作,居民只需把分好类的厨余垃圾装入带有编号的垃圾袋中,拎放到大门口,在街巷物业集中收运后,工作人员便会根据居民分类的情况进行积分登记。每月,居民可凭积攒的厨余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到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品。
✦
点位规范
✦
分类驿站让可回收物有去处
西便门东里社区5号楼北侧的垃圾分类驿站,是广内街道的首个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走进驿站,正面摆放着各种类型的垃圾桶,其中可回收物垃圾桶上标注着投放类型,居民可以按照指示投放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类等不同类型的可回收物。
在功能设计上,驿站巧妙地利用空间,设置再生资源回收、厨余垃圾积分兑换区域,增强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垃圾分类指导员王芳生负责西便门东里社区垃圾分类驿站一年半了,每天早上7点钟驿站开始运营到晚上8点结束,期间居民投放厨余垃圾都将获得环保积分,凭借环保积分还可以兑换沐浴乳、毛巾等生活用品。“早晚各投一次可以获得两次积分,在小区里有三四十户居民养成了每天到我这儿打卡的习惯。”王芳生说,一天下来驿站可以回收两大桶厨余垃圾,有效提升了小区的厨余垃圾分出率。
与此同时,驿站内采用自然采光,配备遥控风扇和换气系统。清洁区域内设置洗手池、拖把池清洁区,并按照相关要求,配备急救箱、灭火器、防毒面具等安全必需品。
张美森
有了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挺方便的,尤其是驿站里设有洗手池,配有洗手液,我们将厨余垃圾破袋后就地洗手,这一点非常人性化。
张美森说每次路过总能看到王师傅不是擦擦这里,就是整理整理那里,一年多来驿站依然整洁如初,而且这里全天有人,平时遛弯儿的时候直接把垃圾带下来,很方便。
据广内街道城市管理办工作人员介绍,广内街道已在辖区内建设了 18个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并结合辖区实际,推进桶站优化升级,共完成辖区 160余组桶站优化升级改造。
在垃圾分类驿站附近,街道还设置了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投放点。驿站和大件垃圾投放点门口均设有公示牌,公示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联系方式,方便居民遇到问题随时联系。
“桶外垃圾”
精细化管理可溯源
长期以来,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堆物堆料等“桶外垃圾”堆放乱象屡见不鲜,为了破解社区管理的这一老大难的问题,广内街道在西城区率先推行“桶外垃圾”精细化管理,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西便门东里西门门口处,记者看到一个围栏,面积大约五平方米,里面是装修垃圾,上面覆盖了蓝色的苫布,围栏上面挂着“施工认可证”,上面有业主、施工方及完工期限等信息,可以保证每件垃圾都可溯源到户,方便及时清理。
同时, 广内街道综合辖区实际情况,对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分别制定清理方案,实施物业管理三包责任制,确保“桶外垃圾”准确溯源、有效监管、及时清理。此外,街道在各社区设置了16处大件、装修垃圾临时存放处,对可再利用大件垃圾向居民实行有偿回收;对无法利用大件垃圾,参考每立方米70元标准,为居民提供有偿收运服务。同时根据垃圾体量多少,推行居民“拼单清运”,分担费用。
街道城市管理办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加强“桶外垃圾”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街道将辖区划分为4个片区,设立“双巡查”制度,安排专职巡查人员、物业站点人员及各社区工作人员、在职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每日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巡查,做到装修有人巡、堆物有人管、垃圾有人清,实现居民生活环境有效巡查管理。
“点—站—中心”建设
完善分类回收体系
白色泡沫、床垫等物品体积大,回收变现“不值钱”,还“占地儿”、运输成本高。广内有个大件垃圾资源化就地处理站,可以让塑料泡沫生活垃圾成功“瘦身”,不仅节约储存空间、减少运输成本,而且便于再利用。
“环保型泡沫冷压机采用螺旋推进压缩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冷压处理无需添加其他化学产品也没有异味产生,具有破碎速度快、压缩体积小、无毒无味绿色环保的特点。”广内街道街巷物业东区项目经理王立春告诉记者, 原本10立方米的泡沫“小山”经预处理后“瘦身”为仅有0.5立方米的小长方体泡沫压缩块。该设备的压缩比高,原本5辆车才能运走的塑料箱子,经过泡沫压缩机处理后1车就能轻松拉走,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且有效实现了垃圾分类的源头减量化。
“瓶子、纸壳和旧报纸一般一些小区居民就会回收,对于一些塑料泡沫、床垫及废旧家具因难存储则成为清运的难点。”王立春说,广内街道街巷物业在各社区设置一位驻点人员沟通协调可回收物暂存点情况,两名转运人员及时将可回收物运送到广内大件垃圾资源化就地处理站进行二次分拣,白色塑料泡沫统一压缩,废旧家具拆成木板、床垫则放置在专门区域等待运输。“广内大件垃圾资源化就地处理站可以把一些不便于处理的可回收物进行二次拆解,积累到一定量后根据不同垃圾类别,运送到指定场地。”王立春说道。
据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城区以垃圾分类驿站为中心,通过推行 “点—站—中心”建设,实现居民从源头交投,驿站分类收集,再到街道中转站分类处理的“三步走”,不断完善可回收物体系建设。
✦
密闭中转
✦
垃圾中转站
日处理厨余垃圾百余吨
回收的生活垃圾都去哪了?分类后的垃圾如何进行回收利用?
据区城市管理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家中的厨余垃圾由居民自行投放到分类驿站的绿色垃圾桶中,之后由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将绿桶送至运输对接点,再由环卫部门专属的厨余垃圾运输车运至市级生化处理设施进行堆肥再利用。可回收物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预约上门或者固定点位回收,运输至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后按材质属性分类打包,最后按照品类送往不同的再生资源处理设施进行循环再利用。有害垃圾由生态环境部门认定的危险废物运输及消纳企业使用规范的运输车辆运送至危废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由居民投入到分类驿站的灰桶后,由工作人员运至密闭式清洁站或采用“桶车对接”的方式,由环卫部门使用其他垃圾运输车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西城区在全区范围内 建设73座清洁站,其中69座为其他垃圾密闭式清洁站,4座为厨余垃圾密闭式清洁站,用于承接地区居住小区产生的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收集、中转工作。垃圾运输到清洁站后仅是临时存放,同时进行压缩密封管理,待避开交通早晚高峰及远端垃圾处理厂清运车排队高峰时段,再运送至垃圾转运站。全区每日产生其他垃圾约700吨左右,清运至马家楼转运站之后向处理设施分流,最后由市属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和消纳。每日产生厨余垃圾150吨左右,在清洁站集中后统一运送至转运至马家楼中转站,最后到达南宫菌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原文章来源:北京西城报、北京西城